☀︎ 蕭督圜/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兼任助理教授(2022/11/18)
一、中國與東協國家關係的回顧
自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中國與東協即因為雙方著眼於加強經濟貿易合作,展開了相對穩定且持續的互動關係。自江澤民在首屆中國與東協的10+1峰會,發表「建立面向21世紀的睦鄰互信夥伴關係」後,開啟了中國與東協國家戰略夥伴關係的發展機遇期。而在此基礎上,過去二十多年來中國不斷強化與東協國家的多元互動,透過高層領導人出訪、打造自由貿易區、建立多層次金融合作網絡、擴大基礎建設的合作等多領域連結,試圖逐步取代過去美國對東協國家的影響力。
尤其是,美國歐巴馬總統任內,提出「重返亞洲」(Return to Asia)、「亞太再平衡」(Rebalancing to Asia-Pacific),並戮力推動「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希冀藉此不同的軍事與經濟戰略,作為在亞太區域對中國的遏制與圍堵。是以,中國也以「一帶一路」戰略及推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作為對美方的回應。顯見,中國拉攏東協國家最主要的方式集依然是在經貿發展與基礎建設領域,藉以深化供應鏈整合,打造互賴關係。
而2020年發生新冠肺炎後,東協國家一度面對疫苗短缺困境,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高調將中國開發的疫苗視為國際公共財,宣布捐贈東協國家疫苗物資進行抗疫;包括印尼總統佐科威(Joko Widodo)、泰國總理帕拉育(Prayut Chan-o-cha)、菲律賓前總統杜特蒂(Rodrigo Duterte)等人都相繼施打中國捐贈的科興疫苗。在西方國家優先為國民施打疫苗之際,中國的疫苗外交確實爭取了東協國家的認同,直到美日等國也投入對東協國家的疫苗捐贈行動。
簡言之,在2018年中美開啟貿易戰,而後升級成戰略競逐後,東協國家成為中美積極拉攏的對象。固然,面對中美的競爭與示好,多數國家都選擇了避險策略(Hedging),希冀從中獲取最高利益且保障自身安全,對此中國應是心知肚明。事實上,根據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ISEAS-Yusof Ishak Institute)2021年度發布的調查報告可以明顯看出,雖然有44%的受訪者認為中國是疫情期間對東協區域提供最多援助的對話夥伴,但更有63%的受訪者並不信任中國,主要多是擔憂中國會利用經濟與軍事力量來影響東協國家。尤其,進入中共二十大的習近平第三任期新時代下,中國與東協互動關係會如何發展,各界多表達高度關注。
二、中國與東協國家關係的展望
展望中國與東協國家未來的關係,從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北京會見東盟國家駐華使節時所談及的:「中國對外政策保持着連續性和穩定性,將以自身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以內外政策的穩定性對冲國際局勢的不穩定性,以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開放為全球復甦提供可持續動力,以負責任態度為世界和平發展作出不懈努力。」基本上可以預期,未來彼此之間的互動將在既有經貿基礎上持續深化並向政治關係拓展。若搭配觀察中共二十大的政治報告,不難理解中國處理與東協國家的議題上仍將秉持「堅持親誠惠容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周邊外交方針,深化同周邊國家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
由於東協國家既是中國近鄰,亦是目前彼此第一大的貿易伙伴,尤其今年是RECP是實施首年,彼此在經貿的關係持續成長,相互依存更高。可以想見,中國將把對東協國家的關係視為是周邊外交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印尼、泰國、柬埔寨將相繼主辦二十國集團峰會(G20)、亞太經合組織峰會(APEC)、東亞峰會(EAS),中國必然以更柔軟的姿態與手腕來拉攏東協國家,進而完善「宣導實踐真正的多邊主義」及「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的外交目標。
只是在美中戰略競逐的國際對抗格局下,進一步推估未來中國對東協國家的戰術策略,仍可從三個角度進行觀察,分別是:以一帶一路夯實命運共同體、在多邊框架下強化雙邊關係、強勢的戰狼姿態應對百年之變局。
首先,自2013年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戰略後,雖國際上有不少質疑的論點,但是對部分基礎建設不足的東協國家而言,採取跟中國合作不僅有實質上的助益,更是國家發展策略下的理性選擇。從已通車的寮國中寮鐵路,到即將啟用的印尼雅萬高鐵,即為明顯的案例。對這兩個發展中國家而言,西方長年提倡的現代化發展只是紙上理論,只有中國願以實際行動協助。習近平2021年底在中國與東協峰會30周年的講話上提到,要建構「中國-東協命運共同體」,相信隨著一帶一路合作的基礎建設在東協國家的逐步完善,將會更鞏固彼此的關係。
其次,中國在處理東協國家的議題上,主要還是採取多邊主義的框架,經貿上的RECP以及南海問題上的《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就是典型的例子。只是在多邊的架構下,要與美國勢力進行對抗殊為不易,因此,如何推進雙邊關係藉以深化多邊架構,將是中國未來的主要作為。對此,在後疫情時代透過高層領導人互訪,突出中國式的全球治理理念、排除美國民主干預,藉以呼應中國「全球安全倡議」及「全球發展倡議」,這將是中國用以拉攏東協威權統治國家的主要手段。
最後,中國在東南亞議題上將更勇於跟美國對抗,透過強勢且不懼摩擦的戰狼姿態,持續向前進逼,藉以建構更有利於中國發展的外交樣態。尤其是在二十大報告中提到:「持續發揚鬥爭精神、增強鬥爭本領;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篇章;旗幟鮮明反對一切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毫不動搖地反對任何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淩行徑。」在在都顯示,中國將會更加進取地塑造自己的外部環境,這主要是因為中國的政治菁英認為這場中美的戰略競逐,美國將毫無保留的對中國進行壓制,中國已無妥協和讓步的餘地。而東協國家目前對中國而言,在經濟、政治的戰略上都存在無比重要的價值,故而中國將更強勢積極地建構與東協國家的互動關係。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