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對東南亞國家之疫苗外交:期待與現實

給東南亞國家貼上「受援國」的標籤,不一定符合疫情外交的現實。東南亞各個國家經濟增長程度存在較大差異,對某些經濟成長顯著的東南亞國家來說,「日本富,東南亞窮」的說法已逐漸不適用。光以援助助資金就可佔有一席之地的時代似乎已經結束。

☀︎ 陳柏宇/日本新潟縣立大學國際地域學部副教授 (2022/10/19)

新冠疫苗問世之後,包含美國、日本、中國、俄羅斯等大國,都積極展開疫苗外交。日本雖然疫苗取得起步晚,但也隨即展開對其他國家的疫苗援助,其中東南亞乃是日本此次疫苗外交中最大重點。當時的菅義偉政府迅速推動了輝瑞和莫德納的疫苗接種,並向東南亞提供了國內代工的阿斯利康疫苗。根據2021年11月的統計,總共已向東協提供了超過1600萬劑疫苗,其中向印尼提供約415萬劑,向越南提供約408萬劑,向菲律賓提供約308萬劑。此外,日本迄今已六次向台灣提供約420萬劑疫苗。日本迄今共向20個國家和地區提供了超過3000萬劑疫苗,規模僅次於美國、中國和印度。

從20世紀初至現在,東南亞對於日本而言,一直以來都是經營的重點。1960年代提供官方發展援助(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ODA)是二戰後日本與東協經濟關係的起點之一。隨著日本經濟增長,日本對東協的ODA支出在 1980 年代穩步擴大,1990 年代日本成為東協首要之援助國,之後每年援助金額大致維持在30億美元左右。ODA、貿易與投資夥伴關係三位一體,是日本與東協關係的基本架構。自2001年以來的20年間,日本直接投資從4兆日元擴大到27兆日元,貿易額從5兆日元增加到23兆日元。主要原因在於東協快速的經濟增長。日本企業在東協的據點從2005年的6,000個增加到今日的13,000個,旅遊、商務等各領域的交流也不斷增加。

每年秋季,東協峰會邀請日本、中國、韓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國領導人舉行相關會議已成為慣例。由於新冠疫情,去年10月26日東協峰會、10月26日東協日本峰會、10月27日東協加三(日中韓)峰會、自2020年起連續兩年都在線上舉行。由於新冠疫情,日本與東協的高峰會議中,疫苗外交即是一大重點。

一、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與疫苗外交

岸田文雄首相在線上出席峰會時,表示將大力推動與東協合作實現「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FOIP)」。他還表示,鑑於台海和平穩定以及東海、南海周邊局勢的重要性,他強烈反對以經濟為脅迫手段,破壞和平秩序,未言明主詞下,暗指中國。事實上東協國家對於「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這個概念是有所抗拒的。除了考慮與中國的關係之外,其實東協內部高度民主主義之政體不是多數,與強調民主主義價值的FOIP自然有格格不入之處。

東協不僅與日本、美國、澳大利亞、印度等民主國家舉行了高峰會議,同時也與中國進行了高峰會議。中國與東協之間從「戰略夥伴關係」提升為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東南亞早已是美中對抗的主戰場之一。但是,就東協國家而言,美國或中國不是二擇一的問題。這是因為東協在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各個領域都與美國和中國保持著密切的關係。東南亞國家對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之間的安全夥伴關係 (AUKUS)的利弊存在分歧,例如馬來西亞就曾批評這AUKUS可能導致軍備競賽。東協為了避開FOIP這個概念,獨自提出了東協的印度太平洋展望(AOIP)。

對於日本來說,東協是一個「戰略夥伴」,日本對東南亞的外交非常謹慎,避免讓東南亞在美國和中國之間選擇。因此雖然岸田首相強調「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但在日本與東協的高峰會議及東亞峰會上,岸田首相不忘稱讚,東協提出的AOIP ,具有開放、透明、包容、法治等價值觀,強調AOIP與 FOIP並無二致,並表示希望雙方具體進行合作。

二、日本疫苗外交的兩大重點:提供疫苗與冷鏈技術

2021年日本東協高峰會中,日本強調支持東協應對新冠疫情的對策,是峰會中的一大亮點。其中的具體政策在於提供疫苗、支援冷鏈技術開發、作為財政支援的日元貸款,以及對東協傳染病控制中心的業務支援。

日本擅長在超低溫下冷凍、冷藏、儲存和運輸疫苗的冷鏈,因此日本已向東協提供超過 25 億日元的無償援助,作為「最後一英里的支持」(ラスト・ワン・マイル支援),用於開發一條冷鏈,將疫苗從國際機場運送到接種疫苗的人的手中。

日本對於冷鏈的開發其來有自。從農村和偏遠島嶼到東京都,在日本全國範圍內以優質、少量保冷的方式運送魚類和其他易腐食品,現已成為日本自豪的特產。台灣所熟悉的「黑貓」快遞,即是日本的「雅瑪多運輸」(Yamato Holdings),也是冷鏈技術開發的先驅。2020年,由日本政府主導,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將日本保冷配送服務作為國際標準。日本急於發展冷鏈技術以及服務,主要是怕中國率先以較低的保冷配送標準,作為國際化標準。小包裹保冷配送服務的國際標準化也是針對東協大市場的一項舉措。日本的保冷運輸技術,加速了疫苗之運輸與接種,確實對東協國家的疫情管理來說功不可沒。

除了疫苗和支持冷鏈開發這兩大政策看板,日本也提供東南亞各國1950億日圓的無息貸款,幫助各國恢復經濟。恢復經濟與疫情控制自然是要並行,因此2020年,日本出資約55億日元,協助建立東協傳染病控制中心。這不僅是東南亞地區傳染病控制的重要基地,也是日本衛生危機管理的重要基地。除了是對當地日本國民的保護,也是鑑於在東南亞國家流行的登革熱和瘧疾等熱帶疾病也很可能因氣候變化而在日本流行,必須防範未然。為了在下一次疫情中快速使用疫苗和治療用藥,協助建立全球聯合臨床試驗體系,日本開始在東協傳染病控制中心對各國公共衛生相關人員進行培訓。

東南亞在地理、社會、經濟和歷史上與日本密切相關。日本作為戰略夥伴的合作,期望通過提供疫苗和支持在東協協助建立冷鏈設備,提高應對傳染病等未來衛生危機的能力而進一步深化與東協的關係。然而從援助國利益的角度來計算現實的成效,是否能達成關係深化的期待,可能又是另一回事。

三、疫苗外交:期待與現實之差距

給東南亞國家貼上「受援國」的標籤,不一定符合疫情外交的現實。東南亞各個國家經濟增長程度存在較大差異,對某些經濟成長顯著的東南亞國家來說,「日本富,東南亞窮」的說法已逐漸不適用。光以援助助資金就可佔有一席之地的時代似乎已經結束。

此次菲律賓就是一例。菲律賓充分利用了援助國的需求,發揮受援國的能動性。對接受任何國家的援助表示感謝的同時,也堅定地強調自己國家的尊嚴。菲律賓顯示出的態度就是,疫苗外交是雙贏的,沒有任何國家可以有主導地位。例如對中國,菲律賓接受中國疫苗,等於幫助了中國疫苗在國際上獲得批准的流程。而正因菲律賓認為,正因菲律賓前期開放、靈活地接受中方援助,其他捐助方能陸續進入,因為其他國家也不想讓中國獨佔鰲頭。由於捐助國的多樣化,許多東南亞國家能夠在 2021 年底之前實現世衛組織40%人口完成疫苗接種的目標。

因此,受援國並不像一般想像的那樣對特定捐助國負有太多「虧欠感」。相反,受援國正在發展全方位的外交,始終考慮的是「如何吸引更多不同的捐助」,左右逢源。東南亞國家希望作為一個國家或作為一個區域組織來展示他們的獨立性,即便他們得到了來自大國的各種投資和援助等經濟利益,並接受了他們得到的任何援助,日本想要因此就增強自身在東南亞的影響力,效果其實有限。

令日本政府憂心的是,日本其實正在失去其在東南亞的影響力。中國在與東協國家的貿易額事實上已經超過日本,而韓國也正在迅速追趕。根據據東協秘書處的報告,中國在2009年在貿易額上就超過日本之後,甚至到了2021年,領先優勢幾乎翻了三倍。另外,2003年,日本的東協貿易額是韓國的3倍,但2021年差距已經縮小到1.3倍。日本對東協的投資排名也從2012年的第三位,下降到2020年的第六位。根據日經新聞報導,東協國家的政策專家和意見領袖當中僅有2.6%認為日本是「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強國」,卻有77%認為是中國。

當然日本在東協仍有優勢。主要是相較於中國附條件式的援助(例如必須用中國的物資、設備和技術人員),日本早已逐漸走向不附帶條件的援助。而在區域安全的看法上,超過半數的東南亞國家民眾仍認為中國並未對和平與繁榮有助益,而日本卻在這個領域做出了貢獻。

在美國對中國態度越加強硬的局勢下,日本與東南亞要在美中之間左右逢源恐怕越來越難,而這也是必衝擊日本與東南亞的關係發展。2023年是日本東協友好合作50週年,紀念雙方自1973年合成橡膠論壇以來的關係,可以預期日本與東協未來仍有需多合作的項目要進行。然而日後日本與東協能否在美國強勢作為下,彼此合作並保持自身的能動性與獨立性,考驗各國領導者的智慧。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