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尚懋/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教授兼國際長(2025/3/25)

泰國總理貝東丹(Paetongtarn Shinawatra)於2月5日至8日,前往中國進行國事訪問,並於6日分別會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總理李強與人大委員長趙樂際;同日也與中國海信、小米等集團高層會面,商討對泰投資。中泰兩國政府共簽訂14項協議,合作領域包括:AI人工智能、水產品出口、跨境貿易等。由於時值美國總統川普上臺,區域情勢出現調整之際,貝東丹此次訪中備受關注。本文將從政治、經濟與社會等三個層次加以深入分析。
貝東丹訪中背後的政治平衡與經濟考量
首先在政治方面,由於2025年適逢中泰建交50週年,對於祖先來自廣東梅縣,自稱「留著華人血液」的貝東丹來說,此時出訪可謂是對於「中泰一家親」的具體展現。但泰國最去一直秉持著竹子外交,貝東丹當然也了解地緣政治平衡的重要性,為避免遭受美國報復性關稅而影響到美泰之間的正常關係,泰國政府也在貝東丹出訪中國前,要求泰國企業增加採購美國的農產品與乙烷,顯見泰國在拉攏中國前也不忘回應美方的訴求。
其次,在經濟方面,中泰鐵路其實從2017年動工以來問題不斷,進度嚴重落後,中方對此頗有怨言。泰國政府也在貝東丹訪中前,通過了中泰鐵路第二期工程(呵叻到廊開)計畫,全長357公里,總投資金額逾3,400億泰銖,工程預計2030年完工。一旦完工後,將可由昆明經由寮國直達泰國曼谷,更可往下延伸至馬來西亞、新加坡,對於中國在地緣政治的戰略部署上有其重大意義。
第三,在社會方面,一月農曆年前爆發王星事件,引發中泰兩國高度關切。後雖在多方努力下順利落幕,但此次事件已經嚴重減損陸客前往泰國旅遊的意願,間接影響泰國觀光業的疫後復甦。泰國政府因而選在出訪前夕,針對緬甸詐騙園區進行斷電斷網的措施,其後緬甸克倫邊防軍發動多次掃蕩行動,救出超過七千名受困民眾,希望藉此能掃除泰緬詐騙天堂的污名。
泰國親中政策恐掀內外動盪
貝東丹在訪中前先送了中國兩份大禮:鐵路與打詐,在出訪後則再度加碼。先是在中泰發表的聯合聲明中第六點提及:泰方重申堅定奉行一個中國政策,以及支持中國一國兩制方針,然此舉恐嚴重傷害臺泰兩國關係。此外,泰國政府更選擇在日前遣返40名維吾爾人回中國,除引發國際批評不顧這群人回到中國後的安危,恐怕也將增加在泰維吾爾人發動另一波攻擊的可能性,危害當地的安全。美日兩國駐泰國大使館也已發出安全警示,提醒該國公民提高警覺。
泰國在2014年政變後,軍政府一面倒向中國,最終在2020年爆發學生運動,並與其他民主國家組成「奶茶聯盟」(Milk Tea Alliance),挑戰軍政府的執政地位,其後也間接造成2023年大選軍方政黨的潰敗。而如今2023年大選的失敗者,組合聯合內閣,卻欲再次複製過往親中路線,如此除將造成國內政治動盪、經濟衰退外,也將進一步破壞目前區域政經情勢的和平與穩定,貝東丹政府應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