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新南向產學合作專班應有的正確認識

☀︎ 陳尚懋/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教授 (2022/2/18)

蔡英文總統於2016年9月22日參加「2016年臺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研討會」時,指出為配合新南向政策,希望東南亞與南亞學生來臺進修人數,能逐年增加20%,於2019年達到近6萬人。教育部因而於同年10月3日制訂新南向人才培育計畫,並於隔年(106學年度)起開辦新南向產學合作國際學生專班(以下簡稱新南向專班)。過去五年共核定辦理395班,招收13,820位新南向學生,成果豐碩。

新南向專班是三贏政策

  在新南向專班助攻下,順利達成當初所設定目標:新南向國家來臺進修人數於2019年時達到59,720人。然近日媒體報導烏干達學生來臺留學淪為學工,遭受苛刻對待一事,引發社會關注,也讓新南向專班再度遭受外界異樣眼光。但事實上,過去許多的學工爭議事件皆與新南向專班無關,專班最主要透過半工半讀的方式,一方面希望可以透過擴大新南向生源,來解決技專院校受少子化影響的招生問題;另一方面也希望可以引進新南向學生來解決產業界欠缺的初階勞動人力;而政府也可藉此達成新南向政策人才培育的重要目標,可說是一項三贏的政策。

  教育部為此特訂定新南向專班相關要點與規範等供學校遵循,每學期也委派委員針對實習同學進行訪視,希望藉此保障同學們的權益。根據筆者實際參與實習訪視的過程,將近九成以上的學生並未有媒體所報導,遭受違反人權剝削苛刻情事。然不可否認,學校端與企業端在執行時仍有些許問題產生,包括:學生中文程度不佳影響學習效果、實習場域不符合學生需求等。但追根究柢,這些問題的根源主要都出自於前端招生作業方面,包括:校方違法透過仲介招生,仲介收取高額代辦費用,導致學生來臺前即欠債;學校以不當宣傳文字及方式各憑本事自行招生,加上專班開設的課程與學校資訊並未公開,資訊不對稱之下導致學生來臺後可能出現認知差距。

改善仲介問題維護專班初衷

  為改善專班上述問題,筆者提出三點建議:首先,公布當學年度核定專班的完整訊息,讓有興趣的學生自行上網報名,透過聯招的方式減少仲介剝削,並破解移學工仲介一體的陋習。其次,要求學校在招生簡章中清楚公布學生入學後所需修習的學分數、課程名稱、實習單位與時數等,減少資訊不對稱問題。第三,對於無法適應實習的同學,必須在有完善轉銜與配套機制下,讓其改為校內實習或修習替代課程,而非消極性採取將必修實習學分數減半,且不得硬性強迫同學實習等措施,有違產學合作專班之初衷。

  新南向專班對於臺灣招收新南向國家學生有極大助益,且根據媒體報導,2021年首屆新南向專班畢業生中有意就業者,有高達75.5%的畢業生在適用「僑外生留臺工作評點新制」下順利留臺就業。顯見新南向專班除可達成新南向政策目標之外,也能配合政府的育才、留才及攬才政策,可說是一舉數得,國人對此專班應有正確之認識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