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文斌/文藻外語大學東南亞學系副教授兼主任(2019/10/18)
中國元朝官員周達觀西元1296~1297年間出使當時國土幾遍及中南半島、國勢強盛的高棉帝國。他返回中國後將在高棉首都吳哥停留11個月的見聞、風土民情等寫成《真臘風土記》。當中記載,那時已有來自中國來的華人水手定居吳哥,被高棉人稱為「唐人」。周達觀還說,「唐人之為水手者,利其國中不著衣裳,且米糧易求,婦女易得,屋室易辦,器用易足,買賣易為,往往皆逃逸於彼」、「國人交易皆婦人能之,所以唐人到彼,必先納一婦人者,兼亦利其能買賣故也。」
由此看來,不少由中國來到高棉的華人,認為吳哥容易營生買賣,生活愜意,「服裝清涼」,立馬和高棉女子結婚,就此「樂不思唐」,不操水手舊業,就此定居成為高棉女婿。周達觀還提及有位同鄉薛氏「居番三十五年矣」。看來早在周達觀來到高棉前,便有許多華人移居於此,並與高棉女性結婚、生下後裔。
華人在明清時期大量開始移入東南亞,反清的華人勢力約在1680年左右進入柬埔寨。一是明鄭部將楊彥迪率領部隊至廣南(越南)境內,廣南王將其配布至與柬埔寨交界,但尚非領土的湄公河三角洲、今日胡志明市、同奈省地區。另一較知名者則是由中國逃至柬埔寨的廣東人鄚玖,1708年被柬埔寨王任命到今日越南堅江省地區,建立河仙鎮,成為貿易興盛之地。不過,兩地後來都被納入越南勢力範圍。但由鄚玖先流亡至金邊、成為王室寵臣,後又受命統理河仙當地的華人、越南人,可見即使在周達觀出使高棉4百多年後,柬人與華人的關係依然相當不錯,不似其他東南亞各國大多有排華事件。如1740年在今日印尼首都雅加達,當時稱為巴達維亞(Batavia)的荷蘭東印度公司亞洲總部所在地甚至發生華人遭瓜哇人屠殺的悲劇。而在法國統治的越南,1919、1927年也都有排華騷動。
加拿大社會人類學家William Willmott在1960年代初期前往柬埔寨研究華人社群,依據法國殖民的人口調查資料、現有官方資料,估計當時在柬華人約有42.4萬人,約佔總人口的7.4%。他將華人族群依中國原鄉、方言和某些文化特色區分為六類:潮州人、廣東人、海南人、客家人、福建人、其他北方人。其中,人數最多的潮州人約佔77%,遍布都市和鄉村,自1930年代開始大量移入柬埔寨,大舉超越原來最多、多集中於都市區的廣東人。廣東人則僅佔約10%,第三名則是約佔8%的海南人。
但華人的分類可不是他獨創,法國殖民政府在1891年要求華人組成「幫」,規定在柬華人都需向「幫」登記,由「幫」眾選出頭人,負責收稅、執法等事務。這五個「幫」各有會館,分別是原籍廣東潮、汕地區的潮州會館;福建漳、泉地區的福建會館;廣州、肇慶地區的廣肇會館;海南島的海南會館;客家及其他地區的客屬會館。 Willmott認為,柬埔寨歷史上少有排華,柬華關係較佳,也沒有為柬華通婚後裔另貼標籤,有三個可能原因:
一、境內還有更為柬埔寨人仇視的越南人族群;
二、法國人也對華人沒有好感,甚至敵視,使柬人與華人「同病相憐」;
三、華人與柬人通婚、改換姓氏,融入柬埔寨社會中。
我想第三點是最主要的原因。不過,文化融入也是相互影響的。華人即使融入柬埔寨,仍然會保有一些風俗習慣,也影響柬人的生活習性。
柬埔寨朋友常笑說,西方人過一個新年、中國過兩個新年、柬埔寨過三個新年:西曆新年(1月前後)、農曆新年(2月中)和柬新年(4月中)。雖然農曆新年並非柬國國定假期,不過多數公司行號、學校,也會不成文地「自動放假」。農曆新年前,各家賣場、超市,也都設有年貨專區,販售春聯、剪紙等。不僅華人會買,柬人也會買春聯來貼。此外,幾乎所有柬國商家在店面最明顯處都擺上神龕,上頭寫有地主神、地主財神、聚寶堂等不一而足的中文字。我曾問商家是否知道是什麼意思,她卻搖搖頭說她是柬人,不懂中文的,只知道大家都這麼辦,也就跟著做,祈求平安發財囉。
即使柬人、華人關係長期和睦,但華人在土地管理、經商積財的成就,是共產主義勢力無法容忍的敵人。1975~1979年紅色高棉統治期間,華人首當其衝,在槍口下死亡、被迫離家逃難、輾轉流亡海外,所在多有。同是共產主義政權的越南在1979年驅逐紅色高棉後扶殖洪森政權治理柬埔寨,直到1989年才撒軍。流亡全球各地的柬人、華人1990年後開始陸續返回柬國,包括各會館、宗親會等的華人組織開始重建,洪森政權也宣布放棄共產主義,歸還原屬華人社團的建物財產。華人社團在1990年12月26日成立柬華理事總會,協調在柬華人、華僑等相關事務。
柬華理事總會由前述的5大會館、13宗親總會、華文報館、華校、廟宇、醒獅團、商業協會等全國各地約150多個華人組織組成,並在全柬各地設有分會。柬華理事總會經常舉辦慈善、捐輸、救濟、聯誼等活動。更重要的是,華人在柬埔寨商業界十分活躍,理事總會的理事們也大多是華人企業家,如現任總會長方僑生創辦的加華集團(OCIC),擁有加華銀行、土地開發、工業園、碾米廠、文化村等各式企業,是柬國知名紅頂商人之一。其中,土地開發更是加華集團強項,已開發的金邊市區鑽石島、動工中的水淨華衛星城,以及正在規劃的金邊新機場及周邊土地開發,都是知名案例。
柬埔寨華人和在其他東南亞國家的華人一樣,經濟實力雄厚,但與政界關係並不緊張,有華人血源的軍政界人士不少,如總理洪森的曾祖父母便是潮州人;前柬華理事總會長楊啟秋之子楊宗勛則官拜上將,現為總理侍衛隊副總司令官。柬國華文報紙也曾報導內閣官員中有半數具有華人血緣。
而知名華人企業家、理事總會的理事們,也個個捐助政府,達50萬美元以上(2017年之前為10萬美元),即可獲有政府授與的「勛爵」(Okhna)頭銜(與馬來西亞的「拿督」(Datuk)類似),顯示政商關係良好,財力雄厚。而更能彰顯華人集體政經實力的是,方僑生就任總會長後每年在鑽石島展覽館舉辦「洪森總理與華人華橋團結宴」,洪森和家族成員親自出席和6千多華人領袖一起舉會,場面十分驚人。洪森也屢屢公開稱讚華人為柬國發展貢獻良多。
或許是柬人華人相處和睦,及中國對柬埔寨國王西哈努克的友善,華文教育未受柬國政府限制,不僅默許,甚至也有點鼓勵。不過華校也曾歷經紅色高棉迫害及越南進佔,被迫關校22年,直到政治安定後的1992年才逐漸復校、上課。時至今日,柬埔寨全國約有60多所華校,其中潮州會館所屬的端華學校設立於1914年,歷史最久,在金邊有正校和分校(原華僑學校),刻正籌蓋第二分校。端華設有幼兒園、小學、初中、專修班(高中二年級),學生人數約達15000人。端華可說是東南亞最大華校,校友遍及全柬、東南亞、世界各地,近期打算成立正規高中部,未來還規劃設立大學。
端華約有20%為柬人學生,顯示隨著中資擴大來柬,有中文專長者的薪資也水漲船高。柬埔寨華校用什麼華語教材呢?端華畢業生、在柬華理事總會服務的朋友說,華語教材原採用臺灣僑委會所編製的教材,因此他也會ㄅㄆㄇ注音符號。但2000年前後,華校改用中國的漢語拼音教材,學生此後不會注音符號、也不識繁體字。而華語教師除本地華人教師外,還有大量由中國教育部「國家漢語國際標準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簡稱漢辦)選送的志工教師。他指著辦公室內推積如山的課本說,這都是柬華總會資助中國暨南大學編寫的漢語拼語教材,由總會透過分會的管道分發到全國各相關華校。
一位在美國退休後,來到柬國擔任義務華語教師的台灣朋友,評估兩岸官方編寫的華語教材後說,台灣僑委會的教材有系統、圖文並茂,還有教學光碟,比對岸的水準高太多了。他曾詢問僑委會是否能免費提供教材,但柬埔寨非屬政府認定的華教區域,且他非教學機構成員,雖可以個人身分取得約10冊的免費教材,但僑委會無法寄送,須自己來台領取。他評估時間、體力後,也就作罷,甚為可惜。
中國不僅在華教深深影響柬埔寨華校,在經濟與投資方面,柬華理事總會,也常成為對接中國相關企業的平台。來柬投資的中國企業更在「一帶一路」戰略鼓勵下,愈來愈多,金邊街頭處處可見中國企業、中文招牌和中國人。2018年農曆年前,在市中心的莫尼旺大道、西哈努克大道路口,韓國人留下約10年未蓋好的爛尾樓,為中國深圳的洪濤股份接手。樓上高掛約6層樓長的紅色賀年布條,十分醒目。身旁的柬國朋友說,這沒什麼,你在西港(西哈努克港市),就知道什麼是被「中國人佔領」的樣子了。
西港2019年6月22日發生中資違法蓋樓倒塌事件,造成28死26傷慘劇。雖然省長立即被撒換、追究相關人等責任,但部分柬國民眾對中國勢力感到不滿,親自坐鎮指揮救援的洪森總理彙整這些批評,包括「債務陷阱」、「淪為中國殖民地」、「政府是中國的傀儡」等。但他反駁說,這些說法別有用心,刻意阻礙柬國發展,「若沒有中國人,西港會有高樓大廈嗎?」「中資湧入讓當地民眾得到很大利益!」
當地人確實是得到很大利益,尤其是地主。來西港開餐廳的福建老闆小聲跟我說,中國人有錢蓋大樓,柬國地主有地給中國人蓋。不管樓蓋好沒,地主獲利最多。
他嘟囔說,店租漲得又高又快,生意難做,打算回家去了,「房地產不是我這種小民玩得起的」。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