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總理賽塔密集出訪之外交戰略研析

☀︎ 陳尚懋/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教授兼國際長、台灣東南亞學會理事長(2023/12/8)

泰國總理賽塔(Srettha Thavisin)於今年9月5日宣誓就職後,卻面臨來自於政治、社會與經濟等各方面的挑戰。為盡快交出施政成績單以突破上述困境,其採取主動出擊外交戰略,希望可以藉由出訪美中兩大國,以及東協周邊國家來提升個人與新政府的施政滿意度。其密集出訪行程包括:9月18至24日前往美國紐約參加聯合國第78屆大會;9月28日旋風訪問柬埔寨,是其上任後首次國事訪問;10月8至12日,賽塔更一口氣走訪香港、汶萊、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等;10月16至19日出訪中國並參加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10月20日轉往沙烏地阿拉伯,出席首屆「東協—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ASEAN-GCC)峰會;10月30日前往寮國進行正式訪問;隨後也將於11月12日再次前往美國出席APEC峰會。累計上任兩個多月,密集出訪9個國家,其中還二訪美國,可謂泰國的超級推銷員。

賽塔出席APEC峰會第三十屆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照片來源:賽塔X社群平台)

賽塔政府之策略

從賽塔上台後短期內的密集出訪行為,可以看出其外交政策主要分為兩部分,首先是經貿外交。賽塔出訪幾乎皆是以拼經濟為其主要目的,可說是仿效先前塔克辛(Thaksin Shinawatra)「CEO總理」的行為。一方面藉由尊塔克辛來鞏固其在為泰黨內的地位外,另一方面也努力向出訪國家推銷泰國,盡快繳出如當年塔克辛政府經濟表現優異的政績。然而當時塔克辛上台便自許為CEO總理,大量引進企業界人士取代傳統官僚協助政府管理經濟,但如此也模糊了政商之間的界線,因而從2005下半年開始引發大規模民眾抗議,最終除造成塔克辛被政變下台外,更開啟泰國長達數年的紅黃之爭。因此賽塔在透過CEO總理模式執行經貿外交時,對於政商關係的界線應謹慎拿捏,避免重蹈覆轍。

其次則是戰略外交,希望能重新提升泰國在東協的地位。雖然中美兩國在後疫情時代權力競逐的過程中皆努力拉攏東協,因而間接提昇其戰略地位;但泰國從先前紅黃之爭開始造成政治動盪,嚴重影響國家政經發展,加上軍政府執政引發歐美國家抗議等,讓泰國在東協的地位不升反降。為此,賽塔也在此次訪華行程中,提及泰國擬在南部啟動連結春蓬府(Changwat Chumphon)和拉廊府(Changwat Ranong)的陸橋計畫,透過兩端的深海港、油管、公路及雙軌鐵路,連結印度洋(安達曼海)與太平洋(泰國灣),取代原先的克拉運河。泰國政府已於10月16日通過一兆泰銖的預算,預計2025年動工,2039年完工。相信完工後將可有效提升泰國的戰略地位。

賽塔短期內或可穩定其在國內與黨內的政治地位

由於塔克辛女兒貝東丹(Phaethongthan Chinnawat)已於日前獲選為泰黨主席,往後難免影響賽塔在黨內的地位。然根據先前的民意調查顯示,有多數民眾關注賽塔出訪時的新聞與表現,同時有將近七成的民眾對其出訪成果表示滿意,顯見其藉由外交來提升施政滿意度的策略達到預期成效,短期內或可穩定其在國內與黨內的政治地位。